期刊信息
 

刊名:自然灾害学报
主办: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主管:中国地震局
ISSN:1004-4574
CN:23-1324/X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刊
影响因子:0.744499981403351
被引频次:76174
数据库收录:
北大核心期刊(2000版);北大核心期刊(2004版);北大核心期刊(2008版);北大核心期刊(2011版);北大核心期刊(2014版);ProQuest 数据库;地学数据库;科学文摘数据库;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文摘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分类:环境与安全
期刊热词:
自然灾害,地震,灾害,泥石流,滑坡,地震灾害,地质灾害,GIS,地理信息系统,数值模拟,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恢复力、弹性或韧性?—— 社会—生态系统及其(9)

来源:自然灾害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13 10:28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图1 系统适应性循环圈示意图资料来源:参考文献[31] 巴么若(Bhamraa)等人通过不同学科领域关于resilience学术定义的文献回顾,归纳列举了表3中的定义[

图1 系统适应性循环圈示意图资料来源:参考文献[31]

巴么若(Bhamraa)等人通过不同学科领域关于resilience学术定义的文献回顾,归纳列举了表3中的定义[6]。

4.3 resilience学术概念认知的三种观点

由于resilience的定义较多,其学术内涵及概念也各有差别,因此,有学者对众多的定义进行研究并加以分析与总结[32-36]。其中,福克(Folke)总结的三种观点在学术界影响最大[36](表4),它们是:工程观点——engineering resilience(R1);生态(系统)层次/社会观点——ecological(ecosystem)resilience/social resilience(R2);社会—生态系统观点——socio-ecological resilience(R3)。

4.4 社会—生态系统及其相关领域中关于resilience学术概念的文献统计分析

笔者从文献翻译用词的角度认为,R1以“bounce back,rebound,return,recover”等为主要关键词,表达回弹、恢复之意,这个层次定义翻译成弹性或恢复力较为贴切。R2与R3以“absorb,maintain,endure,tolerate,withstand,resist,persist,robust,adapt,adjust”等为主要关键词,表达吸收、保持、忍受、抵抗、抗扰、调适之意,这两个层次定义翻译成韧性比较合适。

表3 不同学科对resilience学术概念的定义资料来源:参考文献[6]定义博丁和威曼(Bodin & Wiman, 2004)物理系统一个系统在位移后返回到平衡的速度,不考虑振荡表现的伸缩性(弹性)霍林(1973)生态系统系统忍受干扰并在受冲击时仍能维持状态变量之间的相同关系的能力沃克等(Walker et al., 2004)生态系统系统在干扰下能够吸收干扰并重组以维持原有的功能、结构、特征以及反馈的能力冈德森(Gunderson, 2000)生态系统系统在结构被重新定义前,通过改变变量和过程的控制行为能吸收的干扰的程度蒂尔曼和唐宁(Tilman & Downing , 1994)生态系统系统在中断后返回到一个平衡点的速度沃克等(Walker et al., 2002)社会—生态系统当系统被干扰时系统维持自身功能的能力或者当干扰改变了系统的功能结构,系统具有的保全再更新或再组织所需的元素的能力卡彭特等(Carpenter et al., 2001)社会—生态系统在系统由一组不同的过程控制,转化成一个不同的状态之前,系统可以容忍的干扰大小卢森斯等(Luthans et al. , 2006)心理学从逆境中反弹的发展能力布鲁诺等(Bruneau et al., 2003)灾害管理社会单位减轻灾害的能力,包括减轻灾害发生的影响并开展恢复活动以尽量减少社会破坏,同时也减轻未来地震的影响佩顿等(Paton et al., 2000)灾害管理描述了一种自我复原、学会随机应变和成长的活动过程。这个概念涉及一种能力,即在一个更高的心理层次上给予个人的能力和以往的经验库处(Coutu, 2002)个人其个体具有三个共同的特点,包括接受现实、坚定的信念即生活是有意义的以及即兴发挥的能力哈梅尔和韦利坎加斯(Hamel & Valikangas, 2003)组织指连续重建的能力霍恩和奥尔(Horne & Orr, 1998)组织积极回应典型变化的一种基本能力。这些变化破坏了预期的事件模式,而不引入一个扩展的周期性的行为麦克唐纳(McDonald, 2006)组织传达的特性包括:能够适应环境的要求同时也能管理环境的变化哈勒构等(Hollnagel et al., 2006)工程感知、识别、适应和吸收变化、改变、干扰、中断和突然打击的能力作者学科领域

为了弄清三种定义大致的分布情况,2016年5月,笔者以“resilience/resilient+definition/concept”为关键词通过Google学术进行篇名搜索,得到可下载的与社会—生态系统有关的文献共49篇,进行梳理和筛选掉重复定义,最终得出141条关于resilience的定义,并从中总结出三种类型:

●第一类——以R1含义为主的定义;

●第二类——以R2与R3含义为主的定义;

●第三类——R1、R2与R3含义兼而有之的定义。

第三类定义虽然含有R1之意,但大多数定义更为强调R2与R3的内容,因此笔者认为,相比较恢复力与弹性,韧性这一译名更为合适。

从统计结果可知,在141条定义中,第二类定义数量最多,共66条,占总数量的46.81%;第三类定义数量次之,共56条,占总数量的39.72%;第一类定义最少,共19条,占总数量的13.48%(图2)。

另外,从发表时间轴上可以看出,自霍林于1973年发表了第一条社会—生态系统领域中关于resilience的定义之后直至1990年,这段时间内少有相关定义发表,可见当时学者对于resilience的关注度不够。自1991年开始到2013年,有众多学者定义resilience,相关文章发表数量总体呈波状快速增长趋势。2013年之后,相关文章的发表数量大幅回落。从各类定义数量增长的趋势来看,第二类和第三类定义的增长幅度较大,并且分别在2013年达到了12条与7条,占当年所有定义的60%与35%。第一类定义一直较少,并且增长的幅度较小,并在2009年后出现下降趋势,2013年定义发表数量只有1条,占当年所有定义的5%,这表明R1含义的定义已经逐渐不被学术界认可(图3)。

文章来源:《自然灾害学报》 网址: http://www.zrzhxb.cn/qikandaodu/2020/0713/344.html

上一篇:《灾害学》课程教材建设初探
下一篇:致谢审稿专家

自然灾害学报投稿 | 自然灾害学报编辑部| 自然灾害学报版面费 | 自然灾害学报论文发表 | 自然灾害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灾害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