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刊名:自然灾害学报
主办: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主管:中国地震局
ISSN:1004-4574
CN:23-1324/X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刊
影响因子:0.744499981403351
被引频次:76174
数据库收录:
北大核心期刊(2000版);北大核心期刊(2004版);北大核心期刊(2008版);北大核心期刊(2011版);北大核心期刊(2014版);ProQuest 数据库;地学数据库;科学文摘数据库;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文摘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分类:环境与安全
期刊热词:
自然灾害,地震,灾害,泥石流,滑坡,地震灾害,地质灾害,GIS,地理信息系统,数值模拟,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自然灾害新闻报道中隐喻的认知功能分析

来源:自然灾害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11-16 11:4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西方对于隐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对比论”以及昆提良的“替代论”是这一时期最具有影响力的两种理论,他们都认为隐喻是建立在表达方式的字面

西方对于隐喻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对比论”以及昆提良的“替代论”是这一时期最具有影响力的两种理论,他们都认为隐喻是建立在表达方式的字面意义和比喻意义之间的“相似”或“对比”,[1]并将隐喻视为一种修辞方法,认为是对正常语言的一种偏离。20世纪初,人们对于隐喻的研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1936)和Max Black(1962)认为隐喻可以把不同的概念和知识体系联系起来,因而能够构建新的意义。[2]到了20世纪80年代,Lakoff和Johnson的巨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问世,奠定了隐喻认知理论的基础,他们认为支配着我们日常思维和行动的概念系统从本质上来说都是隐喻性的。[3]3在他们看来隐喻是人类理解抽象概念,进行抽象思维的主要途径,在认知客观世界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笔者基于对具体语料的分析,通过隐喻认知理论来探索隐喻在自然灾害新闻语篇中的认知功能。文中的语料来自国外各大媒体如,The Times,New York Times等对2012年10月袭击美国的飓风“桑迪”(Hurricane Sandy)的新闻报道。

一、新闻语篇中隐喻的分析

笔者通过对语料的整理分析发现,在英语新闻语篇中,飓风大致被表征为三类:ANIMATE BEING,MONSTER以及WAR,这些隐喻主题形成了新闻语篇中关于自然灾害报道的基本框架。

在这三个隐喻主题中,ANIMATE BEING被应用得最为广泛。纵观西方各大主流媒体的报道,可以发现飓风不仅被表征为拥有躯体的动物,而且还被赋予了其身体的各个部位,如飓风的中心就被指称为“eye”。在有些新闻语篇中,虽未明确提及身体部位,但是通过采用某些动词影射出对应的身体部位,如:Sandy pummels(用拳头击打);The flood generated by Sandy swallows(用嘴巴吞下)and sucks(用舌头吮吸)people,同时,新闻语篇还会借助一些拟声动词,如roar,howl等通过模仿猛兽的声音来展现飓风的来势汹汹,如下面几个例句:

1.As Sandy roared through the Caribbean… (CBS NEWS,October 28,2012)

在有些报道中,报道者通过运用表述情感的形容词和名词赋予飓风以情感:

Hurricane Sandy is…as it blasts ashore.(USA TODAY October 29,2012)

brace for Hurricane Sandy's wrath.(CBS NEWS,October 28,2012)

通过以上的动作及情感描述,使读者在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幅情景:大自然彻底愤怒了。尤其是wrath一词的运用,突显了飓风“桑迪”的到来如同猛兽一般,对人类进行严厉惩罚与疯狂报复。

新闻语篇中常用到的第二个隐喻主题是MONSTER,这其实是对上一个主题的深化和具体化。Monster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被妖魔化的animate being,所以在这一主题下,飓风被描述成一个体型巨大,充满力量且令人恐惧的恶魔,吞噬着房屋、森林甚至人类,如:

Monster Storm Sandy slammed into the East Coast Monday,killing at least 16 people....(FOX NEWS October 30,2012)

除了以上明确的描述外,新闻报道者还采用一些含有主观情感色彩的词语来影射该隐喻主题,比如在描述飓风的“体形”时,报道者经常会使用mammoth,giant,massive等较为夸张的形容词;在描述飓风的破坏力时,报道者会借助lash,unleash,batter,smash等暗含需要巨大力量的动词,暗指大自然已经彻底愤怒了,突显了大自然野性狂怒的一面。

最后再看WAR这一主题隐喻。提到战争,人们的头脑中会浮现打斗、杀戮、流血与死亡等情景。新闻语篇正是把人们的这一日常经验投射到飓风的破坏性上,使读者更能身临其境地感受飓风的残忍性。所以在这一隐喻主题下,飓风通常被描写成为merciless和brutal,对人类毫无怜悯之情。如有些语篇把飓风的登陆称之为the onslaught from Sandy,把被飓风席卷过的地方称为bombed-out landscape,这些描写无疑都突显了WAR这一主题隐喻。此外,一些报道还道出了飓风发动战争的缘由:

Our mother has punished us.(The New York Times,October 30,2012)

自然界为了惩罚人类而向人类宣战,但是自然界为什么要惩罚人类,新闻报道中却没有明确指明。所以通过“punish”这个词,不仅让读者产生一种负罪感,而且更加强化了飓风就是ANIMATE BEING/MONSTER向人类发起的战争,那么飓风自然而然就成为了人类的敌人。

二、新闻语篇中隐喻的认知功能分析

基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英语新闻语篇通过采用这三个隐喻主题来为飓风这一自然灾害构建出一幅完整、连贯的图像。因此,隐喻不仅仅只是一种修辞手法,也是媒体用来帮助读者对新闻事件进行概念化认识的工具。

文章来源:《自然灾害学报》 网址: http://www.zrzhxb.cn/qikandaodu/2020/1116/752.html

上一篇:从甲骨文“灾”字看殷商时期的灾害
下一篇:警惕天坑

自然灾害学报投稿 | 自然灾害学报编辑部| 自然灾害学报版面费 | 自然灾害学报论文发表 | 自然灾害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灾害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