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刊名:自然灾害学报
主办: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主管:中国地震局
ISSN:1004-4574
CN:23-1324/X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刊
影响因子:0.744499981403351
被引频次:76174
数据库收录:
北大核心期刊(2000版);北大核心期刊(2004版);北大核心期刊(2008版);北大核心期刊(2011版);北大核心期刊(2014版);ProQuest 数据库;地学数据库;科学文摘数据库;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文摘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分类:环境与安全
期刊热词:
自然灾害,地震,灾害,泥石流,滑坡,地震灾害,地质灾害,GIS,地理信息系统,数值模拟,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突发自然灾害事件报道中“二次伤害”的产生与

来源:自然灾害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8-25 21:5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突发自然灾害事件报道指的是新闻媒体针对新近发生的自然灾害性事件及其发展、危害、应对等进行的采访与报道。而突发自然灾害事件报道中的“二次伤害”是指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对

突发自然灾害事件报道指的是新闻媒体针对新近发生的自然灾害性事件及其发展、危害、应对等进行的采访与报道。而突发自然灾害事件报道中的“二次伤害”是指突发自然灾害事件对当事人及其亲属造成伤害后,不当的新闻报道方式又再一次对当事人及其亲属造成精神或物质上的伤害。面对突发的自然灾害,新闻媒体在防灾减灾救灾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角色,通过采访报道不仅能有效降低涉灾人员的焦虑恐惧情绪,还能使非涉灾人员对灾害性天气事件的准确信息及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解与掌握。然而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媒体并没有正确发挥舆论导向作用,在采访、报道和传播的过程中对受害者及其亲友造成了“二次伤害”。

一、产生“二次伤害”的原因

(一)采访与报道缺乏人文关怀

媒体从业者的职业属性肩负着特殊的社会责任,在掌握专业新闻技能的同时,新闻人还应当有着一颗尊重生命的心,有着生命至上的人文情怀。比如在实际的采访过程中,记者为获取生动的新闻事实往往选用追问的采访方式,以期打开采访对象的回忆,与此同时,为了吸引眼球或为广大受众送去视觉冲击,有些记者还会拍摄具有视觉冲击力的照片,或在用词上缺乏严谨性。这种不顾当事人心理状态与感受的采访报道方式,将会对当事人的心理产生较大的“二次伤害”。

(二)采访与报道时机不对

新闻报道时机是指合理选择事件报道的时间点,以期达到较好的报道效果。因此,新闻从业人员在对事件进行报道时,应当对采访报道时机进行恰当选择,如果时机不对,将会导致受众产生反感,进而产生不良效果。

(三)夸大新闻事实

满足公众的知情权是媒体的职责所在,然而全媒体时代,媒体行业竞争激烈,某些媒体为了获取自身利益,常选取吸引受众眼球的标题,很多先声夺人的新闻标题却充斥着冗长乏味的新闻内容,还有部分媒体甚至违反行业规则对新闻事实进行夸大、扭曲。

(四)新闻媒体把关不严

新闻报道中出现“二次伤害”与媒体审核把关不严有关系。新闻记者与编辑在进行灾害类新闻事件采编的时候往往站在其所属媒体立场,狭隘的维护媒体自身利益,只单一满足于提升报道关注度,却未充分考虑社会影响,并未尽到“把关人”的社会“过滤器”与“净化器”的作用。

二、规避“二次伤害”的建议

(一)提高新闻伦理素养

不断提高媒体从业人员的新闻伦理素养,是避免或尽量减轻“二次伤害”的最根本方式。通过分析“二次伤害”产生的原因及具体表现后可以看出,很多“二次伤害”发生的根本原因在于媒体工作者的新闻伦理素养低甚至缺失,将新闻价值无情地凌驾于人性之上,使报道对象一次又一次受到伤害。新闻媒体要及时、客观地传递新闻事实,自觉践行新闻伦理和法规,综合考虑受灾人的情绪与感受,关注其灾后生存状况,同时关注受众感受,使关爱与信息得到有效传播。

(二)新闻媒体内部应严格把关

新闻媒体通过议程设置,不仅可以影响受众所注意的事件(看什么),而且可以影响受众对于事件的态度(怎么看)。在对灾害事件进行报道时,记者与编辑等新闻从业人员应当严格履行“把关人”的重要职责,在尊重客观事实和新闻时效性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受灾者及受众的情绪与感受,树立正确的舆论导向,从采访方式、报道内容等方面认真把关。

(三)完善法制法规建设

除了新闻媒体内部的自觉与自律外,来自外部的监督对于预防“二次伤害”也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目前,我国现有的新闻相关法规还不够健全,应当加强立法调研,进一步完善新闻法规,完善记者准入和责任追究制度,将新闻报道纳入“依法治国”的大政方针中,使得新闻采访报道在法律准许的框架中展开,完善记者法律素养的长期培养机制,使自然灾害的新闻报道依法依规进行,避免或减少“二次伤害”。针对虚假传播自然灾害信息和灾害预警信息的行为也应依法予以追究,避免因虚假信息传播与扩散造成的恶劣影响。

(四)强化防灾减灾救灾知识的科普

防灾减灾救灾已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灾害性新闻报道在关注“救”的同时,也应更多关注“防”的知识的传播。要强化对突发自然灾害预警信息、不同灾种防御常识的科普,灾前引导公众科学防御减轻灾害影响,灾害发生后及时引述权威解释科学释疑、及时辟谣,避免引起灾民和其他民众恐慌,造成“二次伤害”。

文章来源:《自然灾害学报》 网址: http://www.zrzhxb.cn/qikandaodu/2020/0825/397.html

上一篇:“自然灾害”教学设计(人教版)
下一篇:灾害性天气报道中“二次伤害”的规避

自然灾害学报投稿 | 自然灾害学报编辑部| 自然灾害学报版面费 | 自然灾害学报论文发表 | 自然灾害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灾害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