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信息
 

刊名:自然灾害学报
主办:中国灾害防御协会;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
主管:中国地震局
ISSN:1004-4574
CN:23-1324/X
语言:中文
周期:双月刊
影响因子:0.744499981403351
被引频次:76174
数据库收录:
北大核心期刊(2000版);北大核心期刊(2004版);北大核心期刊(2008版);北大核心期刊(2011版);北大核心期刊(2014版);ProQuest 数据库;地学数据库;科学文摘数据库;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文摘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期刊分类:环境与安全
期刊热词:
自然灾害,地震,灾害,泥石流,滑坡,地震灾害,地质灾害,GIS,地理信息系统,数值模拟,

现在的位置:主页 > 期刊导读 >

2007—2016 年国际重特大自然灾害回顾及对应急(3)

来源:自然灾害学报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0-07-24 17:3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与国外发达国家应急医疗装备相比,我国装备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在实践应用、研制开发和产业化机制等方面有明显差距,特别是海上、空中和地面立体应

与国外发达国家应急医疗装备相比,我国装备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在实践应用、研制开发和产业化机制等方面有明显差距,特别是海上、空中和地面立体应急救治装备体系才初步完成构建。在实践应用方面,国内应急医疗装备主要存在装备更新速度慢,进口产品多、国内厂商数量少、产品数量不足,配套不完善,产业集中度不高、规模有限等问题[13-15],而且我国应急医疗装备企业与世界级企业相比总体规模较小、差距明显,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在研制开发方面,国内应急医疗装备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对于应急医疗装备的设计水平尚处在经验化阶段,理论设计经验往往大于实战应用经验,以至于部分产品比较零散,不能配套,功能较为单一,缺乏集成化、模块化设计。在产业化机制方面,建议国家出台应急医疗装备生产管理政策,公开进行装备项目招标,鼓励装备制造业自主研发,促进产业形成良性的竞争,保障装备生产呈有序化、稳定化发展。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应急医疗装备研发的投入,建立以重特大自然灾害需求为牵引的专项技术与装备研发中心,设置研发专项资金,推动产学研项目结合,通过加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16]。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近年来国际重特大自然灾害的类型和特征进行分析,提示未来应急医疗装备研制工作应以不同灾害类型以及特征性疾病谱的救治需求为牵引,并将建设重点与重特大灾害早期预警系统紧密关联,提前做好相应应急医疗装备的配备与部署。同时,还应大力发展基于我国航空运载能力的应急医疗装备建设,并建议国家加大应急医疗救治装备的要素投入与产出激励政策,为应急医疗装备的实践应用、研制开发和产业化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在下一步工作中,将继续开展面向国际重特大灾害的应急医疗装备需求调研和技术参数论证工作,并深入开展基于我国航空运载能力车载移动医院的构建与推广工作,为我国应急医疗装备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参考。

[1] 崔鹏,胡凯衡,陈华勇,等.丝绸之路经济带自然灾害与重大工程风险[J].科学通报,2018,63(11):989-997.

[2] VANDERVEKEN A,GUHA-SAPIR D,MCCLEAN &Death:disaster mortality,1996-2015[R].Geneva:UNISDR,2016.

[3] 刘庆,杨宇,郑静晨.新形势下灾害医学救援理论与实践的探讨[J].人民军医,2017,60(12):1 246-1 248,1 252.

[4] TEPPER F.Sendai framework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2015-2030[J].Int J Disast Risk Sc,2015,2:1-22.

[5] 毛星竹,刘建红,李同昇,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自然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18,27(1):1-8.

[6] 车薇,沈丹,刘元明,等.海燕台风后菲律宾某灾区疾病谱分析[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5,3(4):189-191.

[7] 虞红,彭碧波,李志强,等.巴基斯坦洪灾皮肤病病谱分析[J].武警医学,2012,23(6):478-479,482.

[8] 王贤波,赵强,任平. 地震后灾民疾病谱时间性变化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35):111-112.

[9] 秦莲霞,张庆阳,郭家康.国外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及其借鉴[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S1):349-354.

[10] 吴东,李鹏,刁天喜.外军应急医学救援装备现状及发展趋势[J].医疗卫生装备,2013,34(9):89-91.

[11] 海军,齐文哲. 外军航空运输力量建设现状、特点及启示[J].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2018,16(3):1-5.

[12] 王轶鹏.2016 年珠海航展上的典型中国军事新制造[J].飞航导弹,2016(11):17-20.

[13] 桂建军,曹敏,王军,等.国内外应急救援卫生装备现状与发展探讨[J]. 医疗卫生装备,2016,37(11):127-128,131.

[14] 刘树杰,李春坡,刁春红. 军队医院对外医疗器械援助难点与对策分析[J].医疗卫生装备,2018,39(8):72-74,94.

[15] 任家顺,陈渝,王卫东,等.基于全程救治链模式的大型移动医学救援装备体系构建[J].医疗卫生装备,2014,35(3):14-16.

[16] 蒋海洪,徐键. 政策法规变动对医疗器械产业的影响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18,39(1):77-81.

0 引言人类生存发展无时不在与各种灾害抗争,尤以自然灾害为甚[1]。据联合国减灾署统计,1996—2015年,全世界因自然灾害死亡约135 万人,年平均经济损失超过3 000 亿美元[2]。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无论是2004 年印度洋大海啸、2008 年中国汶川大地震,还是2010 年海地地震,都以血的教训告诫我们世界正在面临更加严峻的灾害威胁,灾害对于世界稳定和社会发展的影响愈发严重。当发生重特大灾害时,面对短时间大批量伤员产生和严重财产损失,仅靠一个国家或地区已无法全面应对,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减少灾害损失。面对国际重特大自然灾害,开展人道主义救援,对于彰显本国综合实力和增强国际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3]。中国国际救援队组建于2001 年,已先后执行国内外30 余批次救援任务,成为了国际救援舞台上一支重要力量。鉴于本单位承担着中国国际救援队的救治任务,通过对历次救援经验教训的不断总结以及与其他国际救援队伍的对比,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应急医疗装备已成为开展高效救援的关键。因此,本研究通过对既往国际重特大自然灾害的回顾分析,探寻重特大自然灾害基本特征,以救治需求为导向提出应急医疗装备研发重点及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开展国际灾害应急医疗装备研发提供参考借鉴。1 资料与方法选取国际紧急灾难数据库(Emergency Events Database,EM-DAT)中,2007—2016 年历年死亡人数排名前20 的重特大自然灾害(共200 起)为主要数据源,同时参考国家减灾中心国际合作部根据因灾死亡人口等指标整理出的历年国际十大自然灾害事件,统计分析既往已发生200 起灾害的类型、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影响人数与经济损失等情况。统计学方法:将EM-DAT 中所需资料分类并建立自然灾害数据库,采用SPSS 18.0 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以±s描述,构成比用%表示。2 结果2.1 国际上重特大自然灾害事件类型分析2007—2016 年国际上发生的200 起重特大自然灾害中,地震、极端气温、洪水、滑坡、风暴占到所有灾害的98%,其他灾害(包括2010 年非洲索马里干旱、2010 年印度尼西亚火山爆发和2009 年澳大利亚森林大火等)占比2%。其中,地震、极端气温、洪水、滑坡、风暴的发生比例分别为12%、14%、42%、7%和23%(如图1 所示)。图1 2007—2016 年国际重特大自然灾害发生比例2.2 国际上重特大自然灾害特征分析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影响人数和经济损失等情况是反映灾害特征的重要指标,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出灾害对人员和经济社会的影响程度(如表1、图2所示)。在死亡人数方面,地震导致死亡人数占比最高,为55.3%,其次是风暴和极端气温,分别为26.1%和11.2%;在受伤人数方面,地震导致受伤人数占比最高,为74.3%,其次是风暴和极端气温,分别为14.1%和8.3%;在影响人数方面,洪水的影响人数比例最高,为65.4%,其次是风暴,为21.2%;在经济损失方面,地震导致的经济损失占比最高,为40.2%,其次是风暴和洪水,分别为34.3%和23.1%。在各类型灾害的死伤比中,地震灾害死伤比例最高,约为1∶2.2,滑坡灾害死伤比例最低约为1∶0.1,极端气温、洪水、风暴比例分别为1∶1.2、1∶0.8、1∶0.9。表1 2007—2016 年历年死亡人数前20 的主要自然灾害重要指标累计统计灾害类型 死亡人数 受伤人数 影响人数 经济损失/亿美元地震 350 022 764 089 72 535 807 3 870.77极端气温 71 218 85 100 77 532 472 215.18洪水 41 558 33 775 744 830 259 2 223.40滑坡 4 837 335 2 430 529 16.21风暴 165 619 144 779 241 801 967 3 305.17图2 2007—2016 年历年死亡人数前20 的主要自然灾害重要指标累计统计图2.3 全球死亡人数排名前20 重特大自然灾害分析2007—2016 年全球死亡人数前20 的自然灾害事件中,地震、洪水、风暴各5 起,极端气温3 起,干旱和滑坡各1 起(见表2)。重特大自然灾害分布呈现区域性特征:中国占到4 起,涉及地震、滑坡和洪水灾害;印度占4 起,主要是洪水和极端气温灾害,在2015 年印度珀洛迪地区出现了高达51 ℃高温,导致了数百人死亡;菲律宾主要受到风暴灾害的影响;海地、中国、日本和尼泊尔地处地震带,地震及次生灾害高发。此外,死伤人数与灾害类型密切相关,地震及其引发的海啸通常造成大规模人员伤亡;极端气温和滑坡主要是直接造成人员死亡,受伤人数较少;而风暴和洪水所致伤亡通常分布在较大范围。表2 2007—2016 年全球死亡人数排名前20 的自然灾害基本情况统计受伤人数 灾害类型 年份 国家/地区300 000 地震 2010 海地20 000 风暴 2008 缅甸368 412 地震 2008 中国汶川11 极端气温 2010 俄罗斯干旱 2010 非洲索马里6 065 地震 2011 日本20 360 地震 2015 尼泊尔28 858 风暴 2013 菲律宾4 473 洪水 2013 印度55 282 风暴 2007 孟加拉国极端气温 2015 法国12 049 地震 2010 中国玉树极端气温 2015 印度210 滑坡 2010 中国甘肃2 946 洪水 2010 巴基斯坦8 洪水 2007 印度2 724 风暴 2012 菲律宾洪水 2010 中国6 291 风暴 2011 菲律宾洪水 2008 印度排名 死亡人数1 222 570 2 138 366 3 87 564 4 55 760 5 20 000 6 19 848 7 8 969 8 7 415 9 6 453 10 4 275 11 3 275 12 2 977 13 2 248 14 2 137 15 2 113 16 2 051 17 2 039 18 1 911 19 1 782 20 1 5903 讨论现阶段,人类对于各种重特大灾害的发生还无法避免,但在全球范围内,共同努力实现减少因灾死伤和经济损失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建立国际一体化重特大自然灾害应急医疗救治体系成为重要趋势[4]。通过对既往国际重特大自然灾害的回顾,分析其灾害类型与特征,对于促进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愈发重要。在此背景下,世界卫生组织与灾后流行病研究中心于1988 年共同创建了EM-DAT,其核心数据可追溯到1900 年以来的全球灾害数据,包括自然灾害和技术灾害两大类别,涉及收录灾害事件相关信息,包括受灾国家名称、地点、灾害类型、灾害起止日期、死伤人数、影响人数等方面,为开展防灾、减灾、救灾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5]。本研究通过分析EM-DAT中10 a 来重特大自然灾害,同时参考国家减灾中心国际合作部根据因灾死亡人口等指标整理出的历年国际十大自然灾害事件,从灾害的类型、特征及典型灾害案例方面进行分析,为应急医疗装备研发提供重点方向及政策建议。在重特大灾害救援中,应急医疗装备是开展现场救治的重要保障,其配套程度高低直接决定着现场救治效能。掌握不同类型灾害及其特征性疾病谱对于研发高效能的医疗装备至关重要。在地震灾害早期通常以损伤疾病为主,洪涝灾害早期以感染性疾病为主,而台风灾害早期以呼吸道疾病、皮肤感染疾病、外伤为主[6-8]。本研究结果表明,与滑坡灾害的死伤比相比,地震、极端气温、洪水、风暴的死伤比较高,提示开展现场医疗救治更为迫切,治疗不及时极易造成更大范围的群死群伤。其中,地震目前占据新闻和统计报告的显眼位置,地震所致伤亡人数和受伤人数比例分别占到总人数的55.3%和74.3%,提示研发面向重特大地震所需的应急医疗装备仍是重中之重。2007—2016 年全球死亡人数排名前20 的自然灾害中,地震、风暴和洪水等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仍占较高比例,但极端气温导致的人员伤亡也应引起进一步重视。例如,2015 年发生在印度和法国等区域的极端气温热浪袭击所造成的死亡人数接近于2015 年尼泊尔地震死亡人数,提示亟须研发应对极端气温的应急医疗装备,以应对全球变暖趋势所致的极端温度频发的可能性。重特大自然灾害早期预警系统的建立可有效降低人员伤亡,从根本上降低应急医疗装备的实际使用。本研究结果表明,2007—2016 年国际重特大自然灾害中,洪水和风暴的影响人数占到总影响人数的86.6%,而死亡人数和受伤人数分别占到总数的32.7%和17.4%,提示重特大灾害早期预警系统建立已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2007—2016 年地震导致死亡超过35 万余人,其中仅2010 年海地大地震就造成约22.3 万人死亡。而同年,智利和新西兰也发生了同样规模的大地震,智利的死亡人数少很多,新西兰更是无人死亡。气候天气相关灾害,尤其是洪灾、风暴和极端气温占到灾害发生的较大比例,并有持续增加趋势[9]。由于洪涝灾害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区域性和可重复性,通过提前防御可降低灾害影响;而台风灾害具有季节性,损毁性严重,常伴有大暴雨、大海潮、大海啸等特点,在一定范围内可提前预测台风灾情,做出防御。应急医疗装备未来建设重点应与重特大灾害早期预警系统紧密关联,通过预警系统的提示提前做好应急医疗装备的部署与配备,将有限的医疗资源发挥最大效益,同时由应急救灾向防灾、减灾转变,从源头降低灾害所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4 启示随着我国国际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未来担负的国际灾害救援和人道主义援助任务不断增多,应急医疗装备符合航空运输要求,已成为在国际范围内开展批量伤病员救治的前提[10]。与地面和海上运输医疗资源不同,航空运输具有高机动性、距离远、速度快且不受地面道路影响等优势,空中远程运送已成为运输应急医疗装备的首选。应急医疗装备第一时间通过航空运输到灾害现场,为开展应急医疗救援提供装备保障。目前,美国和俄罗斯等国依托C-5、C-17、C-130、伊尔-76 和安-124 等机型构建了规模庞大的航空运输体系,已在国际灾害救援中开展应急医疗装备的航空运输[11]。而我国初步形成的现有运输体系,由运20、伊尔-76、C919、运八和运七等机型组成,运输体系建设仍在不断完善中[12]。与此同时,为确保实现帐篷医院、方舱医院和车载移动医院等应急医疗装备的空中远程运输,亟须按照统一的航空运输设计标准和规范体系,将我国大型应急医疗装备与现有国内航空运输体系进行有效对接。与国外发达国家应急医疗装备相比,我国装备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在实践应用、研制开发和产业化机制等方面有明显差距,特别是海上、空中和地面立体应急救治装备体系才初步完成构建。在实践应用方面,国内应急医疗装备主要存在装备更新速度慢,进口产品多、国内厂商数量少、产品数量不足,配套不完善,产业集中度不高、规模有限等问题[13-15],而且我国应急医疗装备企业与世界级企业相比总体规模较小、差距明显,难以形成规模经济效应,面临着巨大的生存危机。在研制开发方面,国内应急医疗装备的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够,对于应急医疗装备的设计水平尚处在经验化阶段,理论设计经验往往大于实战应用经验,以至于部分产品比较零散,不能配套,功能较为单一,缺乏集成化、模块化设计。在产业化机制方面,建议国家出台应急医疗装备生产管理政策,公开进行装备项目招标,鼓励装备制造业自主研发,促进产业形成良性的竞争,保障装备生产呈有序化、稳定化发展。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应急医疗装备研发的投入,建立以重特大自然灾害需求为牵引的专项技术与装备研发中心,设置研发专项资金,推动产学研项目结合,通过加强企业与高校之间的合作,全面增强自主创新能力[16]。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近年来国际重特大自然灾害的类型和特征进行分析,提示未来应急医疗装备研制工作应以不同灾害类型以及特征性疾病谱的救治需求为牵引,并将建设重点与重特大灾害早期预警系统紧密关联,提前做好相应应急医疗装备的配备与部署。同时,还应大力发展基于我国航空运载能力的应急医疗装备建设,并建议国家加大应急医疗救治装备的要素投入与产出激励政策,为应急医疗装备的实践应用、研制开发和产业化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在下一步工作中,将继续开展面向国际重特大灾害的应急医疗装备需求调研和技术参数论证工作,并深入开展基于我国航空运载能力车载移动医院的构建与推广工作,为我国应急医疗装备的国际化发展提供参考。[参考文献][1] 崔鹏,胡凯衡,陈华勇,等.丝绸之路经济带自然灾害与重大工程风险[J].科学通报,2018,63(11):989-997.[2] VANDERVEKEN A,GUHA-SAPIR D,MCCLEAN &Death:disaster mortality,1996-2015[R].Geneva:UNISDR,2016.[3] 刘庆,杨宇,郑静晨.新形势下灾害医学救援理论与实践的探讨[J].人民军医,2017,60(12):1 246-1 248,1 252.[4] TEPPER F.Sendai framework for disaster risk reduction 2015-2030[J].Int J Disast Risk Sc,2015,2:1-22.[5] 毛星竹,刘建红,李同昇,等.“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自然灾害时空分布特征分析[J].自然灾害学报,2018,27(1):1-8.[6] 车薇,沈丹,刘元明,等.海燕台风后菲律宾某灾区疾病谱分析[J].中华灾害救援医学,2015,3(4):189-191.[7] 虞红,彭碧波,李志强,等.巴基斯坦洪灾皮肤病病谱分析[J].武警医学,2012,23(6):478-479,482.[8] 王贤波,赵强,任平. 地震后灾民疾病谱时间性变化分析[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35):111-112.[9] 秦莲霞,张庆阳,郭家康.国外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及其借鉴[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24(S1):349-354.[10] 吴东,李鹏,刁天喜.外军应急医学救援装备现状及发展趋势[J].医疗卫生装备,2013,34(9):89-91.[11] 海军,齐文哲. 外军航空运输力量建设现状、特点及启示[J].国防交通工程与技术,2018,16(3):1-5.[12] 王轶鹏.2016 年珠海航展上的典型中国军事新制造[J].飞航导弹,2016(11):17-20.[13] 桂建军,曹敏,王军,等.国内外应急救援卫生装备现状与发展探讨[J]. 医疗卫生装备,2016,37(11):127-128,131.[14] 刘树杰,李春坡,刁春红. 军队医院对外医疗器械援助难点与对策分析[J].医疗卫生装备,2018,39(8):72-74,94.[15] 任家顺,陈渝,王卫东,等.基于全程救治链模式的大型移动医学救援装备体系构建[J].医疗卫生装备,2014,35(3):14-16.[16] 蒋海洪,徐键. 政策法规变动对医疗器械产业的影响研究[J].医疗卫生装备,2018,39(1):77-81.

文章来源:《自然灾害学报》 网址: http://www.zrzhxb.cn/qikandaodu/2020/0724/362.html

上一篇:植物的奥 秘
下一篇:浅议自然灾害救援的法律问题研究

自然灾害学报投稿 | 自然灾害学报编辑部| 自然灾害学报版面费 | 自然灾害学报论文发表 | 自然灾害学报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自然灾害学报》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